应试教育 柴静 陈丹青-第4集 | 下一集

2009

首页 > 纪录片 >应试教育 柴静 陈丹青-第4集 播放

【视频资源均来源网友发布的互联网网络连接,如有侵权行为,请联系 powermv.com@gmail.com 删除】

剧 情

陈丹青,中国著名油画家,早在1980年,他因为《西藏组画》而一举成名,该系列作品后来被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之一。之后,他以自由艺术家的身份在美国旅居18年。5年前,他从纽约回国后,被清华大学特聘为美术学院的教授及博士生导师。然而,5年之后,他向清华大学提出辞职,原因是他对于现行招生体制的不满。 

【一格一格拦住人才】 

■陈丹青在他的新书《退步集》中收录了他的辞职报告,文章写道:“我之请辞,非关待遇问题,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……我深知,这一决定出于对体制的不适应,及不愿适应。” 

  记者:很多人也都批评体制,但没人因此辞职,你为什么这么做? 

  陈丹青:因为在每一个环节我们不能决定任何事情,最关键的一个招生一个毕业,还有一个排课,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忽然发现只有走是我能决定的,那我就走。每年的招生我一边看一边想,我得走,我不能干下去了。 

  记者:你看到什么觉得特别难受? 

  陈丹青:表格,又是表格。我得了解这个人,可我见到的只是表格。 

  记者:表格只不过是一张纸? 

  陈丹青:对。但它比一个性命重要多了,它决定这个性命。不拘一格降人才,但一格一格全是格啊。 

  记者:也许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把这件事情说出来是你个人的事情,但是你把它写进书里,就意味着要向社会公开,为什么? 

  陈丹青:叫嚣,人总想叫的嘛。一面是一本正经,条条杠杠,一面几乎就跟儿戏一样。第一次招生我就知道了。 

【看不见的手在说“NO”】 

■2000年,清华美院成立4个艺术研究室,陈丹青主持“第四研究室”,面向全国招收首届艺术学院“美术学”博士生。当年共有24人报考,经过陈丹青的严格挑选,专业入围5个人。虽然陈丹青对这5个学生的专业资质相当满意,但按照博士生的招考条例,5个考生在专业通过之后,还必须参加英语考试。但在英语考试这个环节,5个考生全军覆没。 

  记者:结果如何? 

  陈丹青:英语分下来以后我得到的第一个信息就是他们没一个人能录取。只要外语分数不过,其它没有用的,你业务分高也没有用的,这是我第一个惊愕。我就急了,当时我就跟院长讲。清华大学最后决定让这5个学生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的身份先进校学习。我很高兴,他没有把路给拦断。这5个人就进来了。(2000年,是陈丹青的教学最为愉悦和投入的一年。这一年里,5个学生各自写出了博士论文,并成功地举办了多次画展。一年后,他们每一个人的选题报告出来了,评审会也开过了,最后又回到考英语的老问题。) 

  记者:如果不考呢? 

  陈丹青:不考不可以,据说这是国家规定,英语不过关没商量。 

  (第二次英语考试,5个访问学者中只有两人去参加,3人放弃。) 

  陈丹青:又全部没有通过。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说NO。 

  记者:网上有一个网友在评论你说,艺术家可能有自己的一个逻辑,他可以不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,但是这个逻辑可能太自私了。 

  陈丹青:我觉得我非常遵守规则,艺术的规则、创作的规则、做人的规则。 

  记者:那你反对的是什么? 

  陈丹青:反对教育体制。学会外语对一个艺术家来说,跟交流毫无关系,哑巴都能交流。这完全是对艺术的无知。 

【英语、政治各差一分】 

■在2002年的考生中,一个叫吴雯的女孩子让陈丹青印象深刻。陈丹青当年给了她专业分数90分的最高分,但是,命运的转折往往只在毫厘之间。她因为英语、政治各差一分不能被录取。 

  记者:当初这个女孩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? 

  陈丹青:很清纯,很傻,就是那种文艺青年,就是死心眼,就想学,学艺术。我为什么比较注意她呢?就是现在已经没有孩子特别喜欢画美人,我看到大量的都是千篇一律的都是画素描,画油画。她固执地喜欢美人,而且有那么几个模式,喜欢从伯蒂切利,一直到莫迪格利亚尼这一类的画法。另外,她的文学感觉非常好。她看书,她写考试的论文,写得非常清新,有感觉,也有自己的想法。一点不会做假的一个孩子。在那一届的考生当中我看来看去,我就给了她一个90分。 

  (考试结束,吴雯的英语、政治各差1分。) 
   
  陈丹青:各差1分,我就已经知道完了,因为我有过前面的经验。但是我想1分也许有可能可以商量。我就写了申诉信。院里立刻批了,我就把这封信转到研究院。(最后,吴雯还是没有被录取。第一次考研的失利让吴雯情绪低落,但为了自己从小的艺术理想,她决定再考一年。)她说我就安营扎寨在北京再呆一年,我一定要考到,在那儿啃外语,啃政治。结果分数出来以后,政治终于过了,因为太紧张,英文大概差三分还是四分。我说你别再考了,走吧。 

  记者:为什么?你为什么不劝他再考第三次。 

  陈丹青:侮辱,绝对是侮辱。它侮辱了这个学术,侮辱了这个学科,侮辱了所有的活人。“两科”(政治和英语)成绩被称作文化课,太荒谬了。如果你没过就说明你这个人文化不好,不懂文化,太荒谬了。所有人琅琅上口,“两科”文化课没过,太荒谬。但是跟上一次不一样,我没有写申诉信,她也没到那儿(美院)去。 
   
  记者:为什么? 

  陈丹青:她很快就认了,我接触最多的情况不是质疑、反抗、叫骂,而是认了,这是让我最难过的。所有人都认了,认了就是她放弃了,然后她知道去生气也没必要了。她只面临两个选择,一个要不要来第三次,一个是要不要停止,就是这样。但是我那次很认真地告诉她的确不要再考了。 

  记者:为什么? 

  陈丹青:不要再被侮辱一次。 

【一个萝卜一个坑,坑边上立牌子】 

■招生与人才选拔的问题是陈丹青在体制内碰到的第一个挫折,但他所反对的远不止这些。他的辞职报告中写道:“5年来,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。”,而这种被动从他回到清华的第一天就已经注定。 

  记者:复旦的葛剑雄教授说,他说清华本不该只看陈丹青的艺术成就和名声,而不考虑他是否适合来担任指导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任务,就聘你为博士生导师。你赞同他这个说法吗? 

  陈丹青:赞同,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提出来的。 

  记者:那是怎么定下来让你当美术学的博士生导师? 

  陈丹青:是行政安排。会上我说过好几次,你们告诉我什么叫美术学,没有人告诉我。就算告诉我,我立刻会说我不该当美术学的教授,但是这是做不到的,你要不做也不可以的。记者:怎么会呢? 

  陈丹青:这是工作啊,就是每个萝卜坑都弄好了,萝卜坑旁弄个牌子,叫什么萝卜坑。 

  记者:到底是你不对,还是说这个体制不对? 

  陈丹青:如果体制承认不对,我也承认不对,就是这样,如果体制有谁出来承认这个体制是错的,我跟他一块儿承认是错的。 

【27年前,陈丹青英语是零分】 

■从2000年到2004年,整整4年,因为同样的原因,陈丹青没有招到一个研究生。招不到好学生,是陈丹青辞职的重要原因。陈丹青当年是幸运的,27年前,他投考文革后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究生的时候,他的英语成绩是零分。27年之后,从2004年起,只有通过了“两科”考试的考生,才能参加专业考试,走到陈丹青面前。 

  记者:你自己是怎么考上的? 

  陈丹青:就是那么考上的,外语零分。然后我就在准考证上写:我是知青,我没有上过学,我不懂英文。站起来就走掉了。好几个人都是这样的。 

  记者:那时候评判你们录不录取的标准是什么? 

  陈丹青:很简单,择优录取。记者:这优是什么?优的标准是什么?优就是你画得好。 

(现在只有通过了“两科”考试的考生,才能参加专业考试,走到陈丹青面前。) 

  陈丹青:2004年,我开始面试,只有3个人走进来,其他10个人连见都没见过。 

  记者:也就是说你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了? 

  陈丹青:没有了,我完全不知道那些没进来的孩子画得怎么样,是怎么样的,长成什么样子,我一点也不知道。我从学生对外语考试的反感当中知道,没人真正尊敬这两门学科,然而政治绝对是一门学问,外语绝对是知识、工具,可是他们一点也不尊敬它。 

  记者:你看到的是什么呢? 

  陈丹青:就是讨厌,要背啊,每个人都说没办法。孙复初老师(清华大学教了40多年英文的老教授,许多著名英语大辞典的主编)已经指出来了,外语这样的考试非常糟糕,全部还给四六级英语考试,没有变成这些学生的外语能力 

【我不在这个位置上混,我不玩了】 

■陈丹青在《功利与教条》一文中,他称学校目前的现状是:“管理重于专业,行政支配教学”。陈丹青经常碰到的情况就是,上午,他刚给学生上完油画课,下午课程表给学生安排的就是体育课或者其他课。 

  陈丹青:太多表格了,太多表格了。比如阶段性学生的成绩,阶段性自己的教学思想,要有教学计划。然后你想在这个课上解决什么目的,一切都被确定好,包括排课。画不是这么画法,油画是湿漉漉的。你今天如果不画满这几个钟头的话,明天你再画,这8个钟头等于你白画了,就跟炖一锅汤一样的。你当中不能歇火的。可是这一个星期下来,早上8点半进画室,11点半吃饭,就画了三个钟头,刚铺开来下午又有别的课了。最后一定只能混,它的整个过程,每一个步骤,也用不着逼你,你自己就会去混。 

  记者:这个混是一个什么概念? 

  陈丹青:陈丹青:混的概念就是照章办事。 

  记者:到最后到底是什么让你觉得不能忍受? 

  陈丹青:就是这个,我为什么要混?我要混我自己去混去,我不要在这个位置上混。我看到一篇非常好的文章,叫《他不玩了,我们慢慢玩》。他说体制不是铁板一块,光是这个人(指陈丹青)当初能被教育体制聘进来,就说明教育体制实际上可以纠正教育体制另一块的事情。而在这个过程当中,并不是就职和愤而辞职这么两个阶段,当中还有很多灰色地带,我同意。 
   
【要艺术?要英语!】 

■翁云鹏,2000年陈丹青招收学生的5个专业入围考生之一。他的作品《图像和风景》系列通过影视图像与现实人生的重叠,意图解构媒体和世界的微妙关系。崔国泰,也是当年入围的考生,他绘画的主题是行将消失的东北老工业基地,陈丹青曾用“伟大的残骸”来形容他的作品。 

  翁云鹏:(招生时)就是在一个小屋子里面,我说你(陈丹青)来看我的一些毕业创作,就是摆着最早的4幅。他就是坐在那儿抽烟看,他突然就大笑起来,哈哈,他就是说好,他就是能为我出这些东西感到非常地兴奋。 

  记者:他(陈丹青)怎么评价你的? 

  崔国泰:他觉得我北方人画画放得开,然后按他话讲,画得比较生猛。曾经辉煌的这些大的厂房、烟囱啊,轰隆的马达,消失或者正在消失,他觉得挺有意思。 

  记者:你的英语基础怎么样呢? 

  崔国泰:画画的没有几个外语好的,不像理工科学生。 

  翁云鹏:一谈到外语,我们只能是嘲笑自己。没有办法抗拒。 

  记者:为什么?不是一样读这个? 

  崔国泰:相当于两个频道。 

  记者:成绩下来你英语考了多少? 

  崔国泰:49分。 

  记者:居然还考了49? 

  崔国泰:蒙的。 

  记者:当时外语及格的标准是多少? 

  崔国泰:50分。 

  记者:挺戏剧性的。 

  崔国泰:是这样的。2001年,再次英语考试后,这5个学生都走掉了,前一年的教学完全作废了。 
   
  记者:你感觉陈丹青在那一年中,他的心态有什么变化? 

  翁云鹏:我觉得丹青老师一直是蛮护学生的,他那一年老得很快,因为他不太熟悉中国的很多情况。 

  记者:为什么呢?你们也不过是他的5个学生。 

  翁云鹏:因为这5个人是他选的,我觉得他是看着他专业上的一个希望,他能真正地回来教学,希望从这5个人中实现他的教学理想。 

【我不得不认了】 

■在2002年的考生中,陈丹青给一个叫吴雯的女孩子专业分90分的最高分,但因为她政治和英语各差一分而不能被录取。两次考研失败的吴雯最终选择出国留学,去英国读研究生。 

  记者:画画对你来说代表着什么? 

  吴雯:对我来说就代表着这是你的生活,就算你不画画,你也会用眼睛欣赏生活中的美,欣赏生活中的人。记者:你如何看待考试? 

  吴雯:就是以文化课作为录取标准的第一步,专业课是其次,然后是学生的本人再其次。 

  记者:你自己能够接受这样的评判的标准吗? 

  吴雯:我自己接受不了。记者:为什么? 

  吴雯:因为我觉得这种考试你看不到学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,你看不到这个学生的艺术感觉,也看不到你这个人的艺术性情,完全都看不到。 

  记者:(两次考研失败)你认了吗?吴雯:不得不认。 

  记者:经过了这么多事情,你觉得有没有伤害到你对画画的热爱? 

  吴雯:画画的热爱没有伤害,但是自己的某一部分信心是失去了。 

  记者:什么信心呢? 

  吴雯:我觉得自己的一部分能力被这种考试否定了。 

  记者:(英国)招收你这样的研究生,标准、考核程序是什么呢? 

  吴雯:考核程序是你要交你的专业作品,然后英文作为参考分数,然后再写一下你的简历,你对艺术的观点什么的,交一份你自己写的短的论文给他,他看一下,觉得可以,就录取你。 

  记者:你在中国考一个艺术学院,但是你没办法通过英语考试所以你上不了,可是你去英语国家考艺术学院,却因为你的专业很好,英语只是一个参考分数,所以你就上了。吴雯:对,就是这样。 

【学生就是产品】 

  招不到好学生,是陈丹青辞职的重要原因,但有类似经历的教授不只他一个。清华大学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陆志成告诉我们,他对招生体制也深有同感: 

  “我们讲的艺术不是普通的艺术,是一种原创性的艺术。你比如搞油画也好,搞国画也好,搞设计也好,这都是十年甚至一百年不出一个天才的。这种人才教育很难的,包括丹青说的那种,想找一个学生不容易。我理解他,渴望看到一个人才,看到一个千里马,就差那几分,你赶快叫他进来,我好好培养培养你一个巨星或者是灿烂的明星。 

  你会发现一个规律,艺术学院招生的前一二三名,基本上文化课全部落榜,这么多年都是这样的。现在这样一个考试制度就是普才了。我们讲的是在冲刺最后顶尖的时候那一点的较量,我们为什么现在不容易出科学大师,就是要求一个人十全十美,政治要好,外语要好,什么都要好,什么都好好到最后,是一个很圆滑的,一个圆球的孩子。当你优秀的时候,才能没有出现的时候,我们讲的原创性没有出现的时候,这是很可怕的,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最大最大的损失。一个国家需要的是原创,这个国家才有希望,都平了这个国家就平庸了。 
   
  当考试成为教育惟一目的的时候,一些奇怪的现象也发生了,大量非艺术专业的考生加入到艺术院校的招生大军中。 

  我在中央美院时(报考人数)也就是几千人到头了,现在报中央美院有两万多人。后来打听一下为什么?都是理工科成绩不好的学生,他爸爸妈妈说你考艺术去吧?在外头加加班、学学美术,也叫你去闯一把,反正好歹有个学上,这种东西你怎么去培养人才?这个人群相当大。 

  考试就这张卷子谁都知道的,画两个苹果,画一组罐子,都是死的。我就死拼两个月,把这个头画对了它。这个头可以画对,但有没有才气,头有没有感觉,有没有感情,那是另外一回事。我们现在就是在培养产品。” 


【后记】 

  由于陈丹青的工作室尚有6位学生未结业,陈丹青与学校协商后,决定停止招生,续约两年,等这批学生2007年悉数毕业之后再离职。 

  陈丹青最终决定留在清华完成自己的任期,其实一个教授的去留本身也许并不那么重要,我们关注的是他所提出的问题,那就是一个标准化的招生和培养模式是否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。因为毕竟张扬的个性,原创的精神才是任何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保持终身的品格 

大家都在看

更多

应试教育 柴静 陈丹青

导演:未录入
主演:未录入
类型:纪录片
年份:2009
产地:大陆
评分:9.3
热度:2313
POWERMV用户注册
本站为开放式网友交流平台,所有视频资源均来源网友发布的互联网视频网络连接,仅供网友测试交流所用。
本站不存放任何视频,影视作品的文件,版权权益归属视频提供网络商。
联系方式: powermv.com@gmail.com   Cookies 政策   隐私政策   更新缓存